首页>服务平台>草木染联盟>最新动态

以创新传承民族服饰文化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

时间:2018-11-22 来源:

  7月18日,以“展民族服饰风采 秀风韵黔南魅力”为主题的黔南州首届民族服饰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在都匀成功举办。为将此次大赛办成开放型、多元化的比赛,进一步传承、弘扬我州各民族优秀的服饰文化,促进我州民族服饰创意设计的发展,把黔南丰富的民族服饰资源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大赛组委会特别邀请了诸多国内外纺织、服饰、民族等行业领域的专家亲自到黔南担任评委、嘉宾,参加指导本次活动。专家们高屋建瓴,对黔南民族服饰的发展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院长、中国草木染产业联盟主席冯德虎 

  草木染,未来可期 

  7月17日晚上,记者见到了此次受邀参加黔南州首届民族服饰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的嘉宾冯德虎,他是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的院长,也是中国草木染产业联盟的主席。

  “都匀气候舒适,水好空气好,少数民族十分热情,水族姑娘身上穿的衣服颜色就是今年最流行的蓝。”冯德虎说,他已深深陶醉在水族姑娘悠扬的歌声中、醇香的“高山流水”米酒里……虽然他是第一次到黔南来,但对民族服饰却是了解甚多、经验丰富,因为他之前在浙江已经连续参加了多届民族服饰大赛,在畲族服饰上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现在,冯德虎致力于研究发展的是传承草木染的传统印染技术,他认为,化工染料对环境存在一定的污染,更加环保型的植物染才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据了解,中国草木染产业联盟就是以绿色制造、可持续发展为主旨,以市场为导向,以政产学研用为基础,以知识产权共享为特征,串联终端产品的标准制定、印染环节的技术攻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时尚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集成创新组织。

  “目前,草木染联盟在农林废弃物提取植物色素成套关键技术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板栗壳、荔枝壳、板蓝根叶等一系列农林废弃原料,都能够实现废物回收利用,萃取成套的植物染料。”冯德虎说,植物染料量产技术已经成熟了,现在要让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还欠缺的就是基地,大批原料生产基地。

  因此,冯德虎和中国草木染产业联盟的各成员将原料生产基地考察的第一站选在了黔南州,他认为黔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染、蜡染等蕴含了中国传统民间染色工艺的精髓。他此行将先后前往三都、荔波两县采风考察,已与两地政府进行了初步的沟通接洽,希望在当地发展10万亩的板蓝根种植基地,丰富草木染料色谱。

  冯德虎表示:草木染产业潜力巨大,适应了当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绿色健康、个性化消费的新理念,未来可期。也将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带来新的脱贫增收路径,带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助力精准扶贫。

  中央电视台资深编导、国际艾美奖评委庄雪梅 

  发挥民族优势发展体验式旅游 

  庄雪梅是中央电视台资深编导,同时也是国际艾美奖评委。20多年前,庄雪梅曾到过黔南拍摄节目,如今故地重游,青山绿水依在,但变化非常大。她说:“黔南给我的印象非常的纯净,民族风情浓郁,如今再次来到这里,很高兴。在发展旅游、度假、休闲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庄雪梅认为,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黔南的少数民族比较多,民族服饰可挖掘的元素很多。但是民族元素的挖掘需要创新,将传统的元素提炼出来,与今天的时代创新元素相结合,碰撞出新的东西,如此能够更适合现代社会的生活,极具服装的功能性 。

  庄雪梅说传统并非一层不变,需要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今的需求和过去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可以达到一种创新的目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开拓眼界,了解不同的文化,不拘于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要更加多元。当在原有的民族元素基础上难以升华出新的东西,但文化的碰撞就能够产生神奇的效果。

  对于黔南民族服饰的发展,庄雪梅建议,可以多举办民族服饰比赛活动,多开一些民族技艺培训班,组织设计者和绣娘们多出去学习,打开眼界,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环境,提供好的市场,只要做好这一点,艺术的生命力也会随之增强。

  庄雪梅说,都匀市依山傍水,石板街、风雨桥以及剑江河都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民族文化需要市场的推广,黔南州民族资源丰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民族体验式旅游,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向。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畲族服饰设计师汪梅 

  守住本土民族文化特色 

  在黔南州民族服饰创意设计大赛决赛前夕,7月17日,本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浙江理工大学教授、畲族服饰设计师汪梅。汪梅告诉记者,来到黔南的第一天,她就被这里的山水、空气以及民风吸引了。能够到黔南来,成为黔南州民族服饰创意设计大赛的评委,感受黔南的民族文化,她非常高兴。

  汪梅近年来一直在研究浙江的畲族服饰文化,对于民族图形和服饰有很强的兴趣。汪梅说:“黔南的民族文化非常浓厚,此行也将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知识,对于今后研究民族服饰会有所帮助。”

  对于黔南如何将民族文化推广出去,走向国际,走向世界,汪梅有这样的看法。她认为,民族服饰的传承,需要守住自己的特色,黔南州可以利用这次大赛的举办,梳理好自己原有的民族文化,更好的挖掘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理念和东西,为当代所用,达到发展的目的。 所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最主要的在于守住固有的特色。黔南的民族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这一点要做到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如此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文化的发展要有差异性。比如说蜡染技术,全世界都有。黔南如何将自己的蜡染产品推向世界,就要结合本土文化,做出与众不同的具有竞争性和生命力的产品。拿非遗文创产品来说,贵州有很多非遗文创产品,但是每个地方都有很多重复。关键还是特色问题,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才能打开市场,让文创产品带动群众增收,由此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汪梅表示,民族文化就是展现最好、最有特色的东西,让其产生魅力和吸引力。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者文静 

  深挖民族文化“富矿” 

  “黔南民族服饰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大量黔南的民族风俗、文化礼仪等。”说起少数民族文化,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教授文静侃侃而谈,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历史已经30年有余,特别是在苗族的研究方面更是颇有造诣。

  今年黔南州举办首届民族服饰创新设计大赛,作为一个民族研究者文静已经期待了很久。早在2015年,她就曾带队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学报上连续策划了6期调研专刊,深入介绍了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毛南族、侗族6个黔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文静认为,各民族间文化历史、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特别是像苗族支系众多,有海葩苗、长衫龙、小花苗、青苗、喜鹊苗等等,对于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服饰就是他们记录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少数民族原生态服饰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在保护和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通过这次服饰大赛的举办,先后深入挖掘、梳理、保护了许多曾经被现代遗忘的好物件。在大赛期间,面向社会活态展示的民族原生态服饰就有1500多套,其中有一套来自福泉苗族的服饰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许多服饰都是私人收藏品,他们主动借出来展示,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欣赏民族艺术之美。

  “这次大赛还邀请了诸多国内的纺织、服饰和民族方面的行业领域专家参与。”文静说,此举也是希望能够把黔南州首届民族服饰创新设计大赛办成一次开放型的活动,希望借各位专家的国际化视野,从另一个角度反观传统民族服饰在现代的发扬传承途径。

  长期的民族文化研究让文静深信:民族的东西要“活”起来,使用就是对民族文化最有效的传承。因此,这次大赛的创新服饰设计组类就是在努力挖掘曾经“养在闺中”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市场价值,结合现代、时尚,让传统服饰的精髓元素得以继续发扬光大。这次大赛的成功举办,文静称之为“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黔南民族服饰创意设计大赛参与者、大赛组委会成员程新华 

  将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 

  作为本次黔南州民族服饰创意设计大赛的参与者、大赛组委会成员之一的程新华,一直不遗余力地将活动做好,当活动圆满结束的那一刻,程新华高兴地说:“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

  作为本土文化的专家,对于黔南这片土地的民族文化,程新华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我们有这么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么丰富的民族资源,如果能够好好利用,就是宣传黔南的一张靓丽名片。”本着要做就做最好的原则,程新华接起黔南州民族服饰创意设计大赛的活,从制定方案到具体实施,他都一一参与。程新华说:“要做就要做好,不能自娱自乐,既要‘高大上’,也要全民化。我们这一次的民族服饰创意设计大赛是黔南州前所未有过的规模,请了很多服装艺术高校的教授和服装行业的专家,比如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就来了91人,这对于黔南民族服饰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本次比赛采用露天的场所,能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活动当中,通过与群众的 互动,口口相传,全民参与,无形当中,把黔南民族服饰文化宣传出去,增强了黔南人的自豪感。对于此次活动的策划,程新华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万事开头难,邀请外来服饰纺织专家担任黔南州民族服饰创意大赛的评委,是黔南州走出去的一大步,开了一个好头。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下,他相信能够达到创新的效果,从而推动黔南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

  程新华说:“总而言之,我们要好好发挥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将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既守得住根,又迈得出步。”

 

专题推荐更多>>

热点推荐更多>>

中国纺织规划研究会版权所有:京ICP备202003818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686号